灵卢古道——以看火车为名义的对灵宝境内南北走向交通干道的再次审视
2017年,第一次走灵卢古道。此后虽然间断的走过多次,但都没有系统的去看这么一条道路。直到最近几年因为经常要带小朋友们去运城盐湖,难免要考虑到潞盐南下的问题。所以就去了中国知网搜了几篇论文,查询到《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与潞盐的初期外销薛新明》和《清代潞盐入豫道路及渡口考释杨强》《清代河南的盐业市场_郑伟斌》等三篇文章。
前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山西芮城陌南镇附近的清凉寺墓地遗址,这处距今大约4000年前的墓地遗址显示了明显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这里便于潞盐南下,自然的形成一个聚落,聚落来源多为中条山南麓的居民;第二阶段,由于职业的特殊,造就了这里居民的眼界和经济水平,不同于农业社会,甚至出现了玉石加工行业;第三阶段,由于丰厚的利润导致这里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把控的专门社会,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甚至出现用儿童来殉葬;第四阶段,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这里的居民社会地位开始下降,但仍保存了之前几期的墓地并未破坏,说明他们可能仍然负责食盐外销,但是伴随其他未知原因,政治经济中心发生移动,财富不如之前。
无论清凉寺墓地如何,它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是潞盐南下的重要通道,而清凉寺墓地正对的正是如今的老城渡口和大禹渡渡口。这大概是灵卢古道最早的起点,起始于黄河岸边,向南延伸至崤山、伏牛山深处,甚至直达荆襄。
从中国地理宏观视角来看,这里地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过渡带,并且有山河表里的东西崤函古道,那么南北走向的灵卢古道就更有玩味的意思了。
后一篇论文只要调查了清代潞盐在豫销售的地域和路线。涉及灵卢古道对接的只有运陌道,提及的食盐销售地域主要为灵宝、卢氏、淅川(乾隆后为内乡)三县。
第三篇论文再次印证了第二篇论文中提到的运输路线和销售地域。
而灵卢古道的现实意义则在2019年浩吉铁路通车之后,再次走进视野。这条国内最长的重载铁路专线,其自晋省入豫省的路线以及从豫省入鄂省的路线相当程度的和潞盐南下的路线重合。只不过早年为盐路,如今为煤路。值得玩味的是,浩吉铁路灵宝东站,是浩吉铁路全路第二大车站,而这座车站居然和1960年通车的陇海铁路阳店站直线距离不过200米。

由南向北鸟瞰灵宝东站,其地理位置东靠岘山,南移崤山余脉土塬,西为铁岭塬,北接新310国道。到发线全长1700米,在车站北偏东方向,建有综合维修车间。

浩吉铁路出下行出灵宝东之后,进入整段道路中罕见的爬坡路段,准备翻越崤山。向南偏西抵达崤山余脉土塬之后,折向西南再折向南,进入一连串的隧道之后,在川口乡庄里村跨越浑水河和霸底河,进入西岭隧道群,出西岭隧道群后再次跨越霸底河,进入城烟隧道,开始穿越崤山,在洛宁县上戈镇出隧道后进入洛宁西站。




浩吉铁路主要有HXD-1重联电力机车牵引。分长短两种编组,短编长度大约在50节左右,长编超过50节。当然,也见过单独的调机上行或者下行,甚至还见过只有4节车厢的超短编组,我想这些都是特例,并不代表浩吉铁路的真正运力。






结语:
以浩吉铁路为代表的工业化道路和前现代时期的人力、畜力道路有很大不同,但山川形胜、河流水网等先天条件在一定条件上决定了两类道路一定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程度的重叠。在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上,道路一定是伴随甚至先于文明出现的。作为生存必须品,道路在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灵卢古道,应该和崤函古道一样,引起灵宝人的重视。
作者:河南李春晓
灵卢古道——以看火车为名义的对灵宝境内南北走向交通干道的再次审视: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