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迷 网站
作者:心蓝
发布时间:2005-10-24
[转帖]非洲人如何挥霍中国人民的血汗-坦赞铁路今昔
坦赞铁路全长约1800多公里,从勘探到竣工整整花了10个年头。坦赞铁路施工使中国付出了重大代价。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地形复杂,给施工造成许多困难。当时还十分贫困的中国拿出十几个亿,实际造价一增再增,周恩来一再指示要加强机械施工,无奈中国设备落后,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人海”战术取胜。最多施工人数达到两万多人,64名中国工人献出了生命。
时过境迁。随着南非种族主义的消亡,坦赞铁路也失去了本来的作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坦赞铁路已经辉煌不再了。
日本人从达累斯萨拉姆修向阿鲁沙的柏油路几乎和这条铁路平行――公路的便利和快捷已使这条铁路黯然失色――从首都出发到阿鲁沙600公里的路程坐汽车用不到一天,而坐火车 却要用三天。
坦桑尼亚北部的铁路几乎荒废至今!由于营运量严重不足,导致铁路局亏损,沿路设施年久失修,机车因为没有零配件而千疮百孔。还在线路上运行的“东方红”机车只有9辆,其它全都趴窝不动了。
我此行是随专家组到坦赞铁路分局协助工作的。在坦赞铁路运行初期,沿线大小一切职务全由中国人担当。现在已全部换成当地人了,中国人只是专家、顾问、协助他们管理而已。
令人尴尬的是,尽管这条铁路上只有一趟列车,它还是经常晚点,我们乘坐的这一趟列车,从出发时就晚点40分钟。据说,在某些路段,列车还会停下来,旅客们不得不提着行李向前走上很远,去乘坐前面等候着的列车。“我们应该把中国人请回来”,“这条铁路的管理不好,经常不准时。”一个赞比亚乘务员摇着头对我们说。然而,晚点只是坦赞铁路问题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从开始通车的那一天起,坦赞铁路的运量就严重不足,甚至从未达到过它每年200万吨的设计运量。“坦赞铁路最高的运量是铁路移交以后的第二个财政年度,当年运了127万多吨,现在这个纪录还没有破。”杜坚组长对我们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坦赞铁路的运量不断下滑,从80年代的每年100万吨下降到90年代的六七十万吨。作为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的坦桑尼亚也没有财力来继续投入到坦赞铁路上。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坦赞铁路那悠长的线路负担着太多的压力:坦赞铁路管理局就是一个巨大的国营企业,它不仅要负担上万工作人员的医疗、福利,甚至还要为每一个员工的孩子提供巨额的教育费。一个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时人们很难在办公室里见到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总在出差,因为“每天的出差补助高达150美元”。
赞比亚分局设在坦赞铁路中部的一个小镇──姆皮卡。专家组所在大院正门边挂“中国铁路专家组”的木牌,四周用瓦楞铁围好,院子中央有一节高高架起的火车水罐车厢,权作水塔。进院迎着大门是座大食堂,我们一行寥寥数人在这里用餐和集会,显得格外空旷。后墙上,几孔电影放映机窗口仿佛在炫耀往日的辉煌。对面,上个坡是车辆工厂,那里厂房无数,机器设备齐全,赞比亚境内的全部机车车辆都是在这个工厂进行维修保养的。
线路上跑的机车大部已被德国和瑞典的代替,但不时也有“东方红”出现。工厂以外就是数百栋铁路家属宿舍,房子和专家小组住的一样,与周围当地人的小窝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用说,这些都是当年中国筑路大军建造的,现在看起来还是很结实。在分局上班时,我是翻译,每天参加早上8:30-9:30的交班会,除了分局长,管运输的最重要,局长不在时,运输代理便全面主持工作。因为铁路运输就是铁路行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一切都为之服务。这里依英国人的一套,称各专业的首席官和高级官。每天主持例会的是分局局长班达先生。他年近六十,曾留学欧洲,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班达精通业务,语言尖锐,常问得那些想要蒙混过关的人无言以对。不过,我个人感觉铁路局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这与他们执行的高津贴制很有关系。比如,普通官员月薪15万K合150美元。低些的工人只有7.5万K左右,临时工才2.5万K左右,分别合75和25美元左右。可是如果出差在外,则每天平均补贴约75美元,也就是说普通官员出两天差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这就造成了越是关键人物越是经常出差的状况。所以平时班达和手下的关键人物常不见人影,一年里有1/3的时间出差在外。这么一来,下属心态不平衡是必然的,生产抓不上去也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
工厂也是这一套。厂长同样“日理万机”,总在出差,实际上是那两个津贴使他永远坐不到那把椅子里。于是,便有了平时常拉汽笛开会,发工资日人们忙于排队等待领工资的情景。领了工资,便是喝酒串门,一个晚上把一个月的工资花掉一半。说是国家贫穷,职工们的福利待遇却实在不错。每天上午下午有喝茶时间,全厂职工包括临时工每人牛奶一杯,面包一个,职务稍高的官员则是牛奶、咖啡、冷饮加饼干。
官员们进出无不丰田、皇冠、尼桑、五十铃,分局工厂汽车来往不息。可那车坏得也快,崭新的一辆车,今天瞎了一只眼,明天没了油箱盖。工厂到处堆满缺胳膊断腿的大小汽车,任何局外人看了都会心痛。
纳里托莱拉局长说,他欢迎中国政府继续向这条铁路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而一位我们在列车上遇到的乘客则说得更加直白:“在中国人撤出之后,这条铁路的管理就非常差,我们应该把中国人请回来,因为中国人非常好,当年就是他们建造了这条铁路,他们对这条铁路非常熟悉,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中国人非常友善,对人诚恳,他们有人才、懂技术.
我在《永远的非洲》一书上看到一篇《可口可乐与日本汽车 从物质到精神的占领》的描述非洲人的现状和心态的文章--“贫穷的非洲人把日本人看成是救星,而当初勒紧裤腰带支 援非洲的中国人被淡忘了。”
日本人把国内的二手车垃圾廉价送往非洲(“不仅使其再生价值,而且还清理了一大堆垃圾”),便宜得让每个人都买它的车,修理和添加配件却贵得惊人--狡猾的日本人用这个套在非洲挖掘它的经济价值;日本人修了一条从首都到肯尼亚边界的600公里长的柏油公路(听说是无偿的),“这种慷慨促使在贫困中徘徊的坦桑尼亚迅速接受了日本人建起的消费市场”。--“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上的车流量不亚于中国城市的大街,而且全是日本车。每天高峰期有几个主要路口还常常堵塞”--日本成为汽车出现和道路畅通后最大的受益者,“非洲的象牙、金子、宝石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人的腰包”,“还落下一个帮助第三世界的美名”。
穷困的坦桑尼亚人在做些什么呢?坦桑尼亚唯一在生产和运转的企业,是美国建在莫西市的一个巨大的可口可乐厂--坦桑尼亚的肥皂和洗衣粉都需要进口,大街小巷显得荒凉和破败,却满地都是可口可乐的巨幅广告--“黑人兄弟们有钱没钱每天都买可口可乐喝,等到月底结帐他们的工资已经被喝得干干净净,于是他们便预支下个月的工资接着喝。”
中国人建了一座友谊纺织厂,但是“人们消极怠工,盗窃和破坏”,“再加上没有可行的市场分析,产品过时,造价太高”,坦方的管理人员拼命地贪污和腐败,中国不断地投入资金想搞活这个厂,钱却像扔进了无底洞,连个回音也没有;“部落人放弃了农业种植,宁肯等吃国际救济,也不愿再在田里劳动了,”--中国人帮助建设的农具厂也失却了作用。
我最初知道坦赞铁路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才十几岁,看过很多有关这条铁路的报道和文艺作品,经常为我们国家在非洲的这一伟大工程激动和自豪,但做梦也不会想到30多年之后我自己会来到坦桑尼亚,参加沿着这条著名的铁路再修一条高等级公路的工程建设,我就跟火车迷的朋友聊聊坦赞铁路的故事吧。
[ 本帖最后由 smccz 于 2006-8-5 14:18 编辑 ] |
2006-8-4 16:0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