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uamao_zhh 于 2014-11-10 00:18 编辑
东方红2型机车是国内第二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之一,以调车和小运转为用途,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成功,1973年转交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和改进。
1970年,为了满足修建和运营中国援外项目坦赞铁路所需的铁路机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成功研制了DFH1、DFH2型液力传动柴油机车,援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其中DFH1型机车为调车及小运转作业用柴油机车,而DFH2型机车为干线客货运柴油机车。1971年,四方厂在DFH1型机车基础上,又研制了供国内使用的东方红2型柴油机车。为了便于设计、生产和日后配件供应,因此DFH1、东方红2型机车的车体外观、总体结构、传动系统等方面都一致,大部分主要部件能够通用。
1973年,位于四川省、属于“三线建设”项目之一的资阳内燃机车厂建成投产,工厂建成后为了调试生产能力、培养技术工人,根据TDB统一安排,指令四方厂将东方红2型机车转交资阳厂生产。1973年9月18日,首台由资阳厂制造的东方红2型柴油机车出厂。
东方红2型机车最初并非按照铁路干线的调车需要而设计,但由于当时铁路内燃调车机车严重不足,故担当干线车站的调车任务。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机务部门普遍反映东方红2型机车调车作业时“拉不动、停不住、跑不快”,主要原因的机车设计速度较高,而机车仅重60吨,粘着重量不足。1975年,资阳内燃机车厂根据这些意见对机车进行改进设计,包括提高整备重量、增设工况齿轮箱、改善设备布置等,于1976年研制了东方红5型柴油机车。
1977年,在东方红2型机车基础上,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为云南米轨铁路研制了东方红21型柴油机车,适用于轨距为1000毫米的米轨铁路,装车功率1100马力。
东方红2型柴油机车是1250马力液力传动调车柴油机车,采用外走廊式、主车架承载的机车车体,由前到后分别为司机室、动力室和冷却室三个部分。动力室内装有柴油机、空气滤清器、燃油泵等装置;冷却传动室内有一台两端输出的液力传动箱,并设有起动发电机、预热锅炉、空气压缩机、风缸等设备。东方红2型机车采用单机组结构,机车轴式B-B,最高运行速度62公里/小时,轴重15吨,总重60吨。
机车装用一台12V180ZJ型柴油机,与DFH系列、东方红3型柴油机车相同,为12气缸、四冲程、废气涡轮增压的V型高速柴油机,额定转速为每分钟1500转,标定功率为1250马力,装车功率为1075马力。东方红2型柴油机车的液力传动系统,主要包括液力传动箱、车轴齿轮箱、辅助传动装置、万向轴等。液力传动箱位于车体中部、机车冷却室下方,并通过四个弹性支座固定在机车车架上。柴油机通过万向轴将功率传递到液力传动箱,再从液力变速箱的两端输出法兰,以万向轴传给前后转向架上的车轴齿轮箱,从而驱动轮对。机车采用了四方机车车辆厂设计的SF2010-2型多循环圆液力传动箱,内装一个B8-II型起动变扭器和一个B10型运转变扭器;其中起动变扭器适用于机车起动和低速工况,而运转变扭器适用于机车中、高速运转工况;机车运行过程中通过充排油换档;传动装置设计功率为900马力。
机车走行部为两台二轴转向架,采用钢板焊接箱型结构构架、轴箱拉杆式定位。一系悬挂为轴箱两侧螺旋弹簧配油压减振器,不设二系悬挂,转向架以滑动摩擦旁承承载车体重量。牵引力和制动力通过中心销传递。
生产厂家 |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资阳机车厂 | 机车编号 | 0001~0050 | 生产年份 | 1971 年~1976 年 | 产量 | 50 台 | 轴式 | B - B | 轨距 | 1,435 毫米 | 轮径 | 1,050 毫米 | 机车长度 | 13,076 毫米 | 机车宽度 | 3,179 毫米 | 机车高度 | 4,185 毫米 | 机车轴距 | 8,600 毫米 | 转向架轴距 | 2,400 毫米 | 转向架中心线间距 | 6,200 毫米 | 车钩中心线间距 | 13,076 毫米 |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 | 100 米 | 整备重量 | 60 吨 | 轴重 | 15 吨 | 传动方式 | 液力传动 | 传动装置 | SF2010-2 | 发动机 | 12V180ZJ型柴油机 | 发动机功率 | 1250 马力(920 千瓦) | 燃油储备量 | 2 吨 | 水储备量 | 0.6 吨 | 砂储备量 | 0.4 吨 | 最高速度 | 62 公里 / 小时 | 持续速度 | 17.25 公里 / 小时 | 牵引功率 | 872 马力(650 千瓦) | 起动牵引力 | 194 千牛(19,800 公斤) | 持续牵引力 | 115 千牛(11,700 公斤) | 列车制动 | 空气制动 |
|
2014-7-24 23: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