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黑鹰武士 于 2021-4-17 01:14 编辑
一、总论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71年初冬,青岛。
四方车辆研究所的一批工作人员就要踏上一次貌似稀松平常的出差。这次出差任务的目的是前往全路主要单位进行客车转向架调查,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共调查了四家工厂、九个车辆段,了解了当时全路在用的各种客车转向架的生产、运用和检修情况。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路运用的主型转向架主要有101、201和202三种,这三大系列的转向架占据了90%的装车总量,另外10%为其他新型转向架和杂型转向架。其中,101系列(60%)包括101、102、103及104等型号,201系列(10%)包括201、203、204、205及210等型号。202型(20%)本身又有多种亚型,从1960年开始生产到调查当时,202型始终没有定型,且历年来做过多次修改。此外,当时的国铁C轴转向架还有四方厂的KZ1、长客厂的K4、二系为空气弹簧的KZ2、KZ5转向架、301型转向架以及解放前遗留的杂型转向架等。至于D轴转向架的生产就更不统一,主要有103、201、UD系列、203、204、205及D轴202等多种型号。其中D轴202只试制过一辆。
1971年转向架调查反映出的C轴和D轴转向架不统一的情况,给生产和运用检修部门造成了许多困难,配件品种多、备品不方便,有的零件无法互换,段修中只能现修现配。由于型号太多,运用单位不太熟悉,以至于有的工人只能以工厂的名称来称呼转向架,如将204型称为“唐山餐车转向架”、将205型称为“浦镇餐车转向架”等。有鉴于此,转向架定型和统一不仅是运用部门的愿望,也是设计和制造工厂的共同要求。大家都希望尽快地统一型号、统一图纸,以便稳定结构、定型生产。
也正是在这次转向架调查的基础上,1972年秋,受交通部的委托,在四方车辆研究所召开了客车转向架定型会议(下称“1972年定型会议”)。与会的除了部工业组、机辆组的代表之外,还有六家工厂、五个路局、三所交大、三个铁道学院及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应是今天的铁科院)及四方所共计19个单位的代表。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次会议聚齐了当时中国铁路客车业界几乎全部的重要角色,而1971年底参加转向架调查的四方所工作人员大概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72年定型会议的成果奠定了从会议结束后若干年直至本世纪初的国铁客车转向架的大格局。
根据1972年定型会议纪要的精神,首先,202型转向架被确定为C轴客车转向架的定型产品,这一点争议不大,因为其他C轴转向架要么是古老的101型导框式转向架,要么是KZ2、KZ5这样太过超前,短时间内无法广泛应用的产品。而D轴这部分就复杂得多,一方面,会议确定将U型转向架作为D轴转向架的定型方向,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U型转向架的成熟度还不够高,在定型的U型转向架批量生产之前,会议要求浦镇厂改进205型转向架的设计,并列出了一些详细的改进方向。
KZ2型转向架:1967年小批量生产,构造速度160km/h,用于25.5米轻快稳高速列车。关键词:空气弹簧,全旁承承重,空心车轴,盘形制动,电空制动,防滑器。至于25.5米轻型高速列车,其硬座车自重仅为31吨,而一辆YZ25T的自重在50吨上下。我没有找到任何25.5米轻型高速列车的运用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1972年定型会议提到的U型转向架和205改进型转向架逐渐发展为两大产品系列。U型转向架最终演进为我们现在知道的206系列,而205改进型转向架则发展壮大为209系列。在上世纪末,两大系列转向架都出现了200km/h速度等级的终极形态,而这两大系列之下140km/h及120km/h两种速度等级的各种型号转向架则至今还在运用。
有鉴于此,本文将1972年定型会议列为国铁客车转向架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国铁客车转向架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毫无疑问应该是1997年4月1日的第一次大提速,这代表着国铁客车真正开始大规模地迈向持续速度140km/h,而部分区段可以达到160km/h的准高速运行。在此之前,源自英国技术的CW-1/2系列转向架成为了国铁有摇枕转向架家族新的成员。
国铁客车转向架发展的第三个重要节点,则是2004年4月18日的第五次大提速,无摇枕、无摇动台、无旁承,空气弹簧承重的“三无”转向架大量装车运用,旅客能够享受持续速度160km/h的长途旅程,而六提之后京沪直特11小时28分的运行时间也使得首都和最大城市之间可以真正的夕发朝至。
2007年4月18日的第六次大提速是目前国铁最后一次既有线大提速,也是我亲身经历的唯一一次大提速,不过当时我在Z14次的BSP软卧上并没意识到大量开行动车组对铁路运输的意义。此后,铁路的主要发展方向变为客专和城际铁路,既有线和机辆模式不再是首要的发展着力点。时至今日,动集拖车的转向架依然是当年就已出现的SW-220K及CL242-K。虽然我相信六提远不是国铁客车转向架发展的终点,但以六提作为机辆模式和高铁动车的分水岭,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CRH系列动车组的转向架,则并非本文的研究范围。
那么,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笔触,开始一次对客车转向架探索和寻觅的虚拟旅行。
(经查,1969年底,以TDB、交通部及邮电部的邮政部分机构整合组建为新的大交通部,在原TDB机关大楼办公;1975年,鉴于铁路管理的复杂性质而恢复设立TDB,至2013年改制为铁路总公司。1972年定型会议的准确名称应为“交通部客车转向架定型会议”,有部分文献称为“TDB转向架定型会议”,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参考资料:
《客车转向架调查报告》,四方车辆研究所,《铁道车辆》,1972年第8期,11-19页。
《客车转向架定型工作会议纪要》,《铁道车辆》,1972年第10期,32-34页。
《五、空气弹簧支悬式及K4型客车转向架——<我国客车转向架汇集>选载之七》,《铁道车辆》编辑部,《铁道车辆》,1976年第9期,31-45页。 |
2021-4-15 22:58:30
|